您的位置: 首頁 > 醫院科室導航 > 東門分院 > 中醫科 > 科室動態
秋季養生
發布人:何建書 來源:本站 發布日期:2023/10/18 瀏覽次數:
夏秋之交,是一年中氣溫波最大的時候,體質稍弱點,很容易受寒邪影響,同時夏秋之交,陰陽也要轉換,身體要把夏季升發在外的陽氣收斂起來,才能更好地度過秋冬季節。所以我們要做到
四要:
1.要養肺潤燥:肺喜潤惡燥,風邪之氣從口鼻入侵,我先有濕先去濕,無濕再潤燥,初秋祛濕,泡腳比食療好,有條件的就用溫膽湯泡腳,如果沒有就用花椒和生姜泡腳,泡到微微出汗就可以,泡腳不僅可以祛濕,還能驅一驅初秋的微寒,睡前泡腳有助于睡眠功效,泡腳后,發現舌苔變薄,大便不粘黏,睡眠好,那就是有效泡腳,潤燥得先辨證,斷溫涼,舌頭干且紅,大便干燥,甚至帶血,口干鼻干,愛喝涼水,痰少且黃,這是溫燥,而涼燥則舌頭不紅,微微怕冷,有清鼻涕,有噴嚏,溫燥。首選銀耳,銀耳味甘性平,色白入肺,涼燥,首選紫蘇泡水,喝到身體感覺微微發汗即可,但特別注意,想到潤肺,我們常想起川貝、百合、枇杷、身體有寒涼癥狀時會損傷自身陽氣。
2.要做養肺操:早上起床,空氣比較清新,雙腳站立與肩同寬,手自然下垂,先緩緩地吸,感受新鮮空氣,一絲一絲進入鼻腔至全身,就像用光把身體經絡血管都點亮,再慢慢的呼出,把肺氣排出,每日5次即可。
3.要增酸減辛,為什么要增酸,甘酸化陰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秋天多吃酸,可以補充肺經,防燥防咳,再次幫助我們把陽氣和氣血進行收斂,而主升發辛性食物,則要少吃,如:蔥姜蒜和洋蔥。
4.要保暖:早晚溫差大,及時增添衣物,保護各關節,避免寒濕入里留下病根,但不能穿的太多。適量就行。